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监督工作>>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
  监督工作
人大要闻 更多>>
· 洪云锋参加桃花山镇202...
· 王敏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工作
· 石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 政府工作报告
· 石首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 石首市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监督工作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石首市人大 , 阅读3877次, 编辑日期:2019年5月5日打印】【关闭窗口


关于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

调查报告

 

——2019年4月26日在石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7次会议上

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周新红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石首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为全面了解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提高我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3月中旬,市人大财经委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深入企业实地察看、组织企业和有关经济部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2018年,全市完成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207.57亿元,同比增长13%;工业增加值增长8.4%,在荆州排名第五,比上年提升3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在荆州排名第三,总的来说,我市工业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各项考核指标较上年有明显增长。
      (一)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实施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以“强化产业招商、加速产业集群”为重点,按照“龙头项目引进、配套企业跟进、发展产业集群”的招商思路,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全年签约资金272.2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3个,其中工业项目46个,10亿元以上项目7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大项目招商超目标任务1个,实现了大项目招商的重大突破。中材节能、卓宝科技、楚航特钢等一批优质项目顺利落户我市。全年累计外出招商2205天,党政干部外出招商803人次,全市上下“思招商、议招商、抓招商”的氛围空前浓厚。
      (二)园区建设提档升级。经济开发区按照“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总思路,高标准完成了金平工业园16.54平方公里控制性详规,“一心-两轴-两带-三片区”初见雏形。园区三维建模取得阶段性成果,扩区调区土地利用评估报告已经获得省自然资源厅批复。开展园区闲置低效用地专项清查,对润彩科技、华泓金属、桂楚木塑、永大新材料等项目闲置用地予以清收,收储工业用地1700余亩,盘活存量用地730余亩。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楚天大道给水管网、东升园区污水主管网、德永盛主出入口通道工程建设完工;粟田大道东延、创业路西延、金银路等道路工程正在推进。2018年,园区在建续建项目50个,新开工项目16个,已经建成项目12个。
      (三)工业转型步伐加快。深入实施“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和“135”税源培育工程,税源结构的梯次配置不断优化,税收过千万的工业企业增至8家,其中瀚煜建材税收1017万元,增幅68%;好味源食品税收412万元,增幅达543%,进入全市前十名。实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工程”,华美阳光被评为全省“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荆江选矿、生达机电等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德永盛智能纺织被纳入湖北省重大技改示范项目,枫林酒业荣获“省智能制造示范单位”,瀚煜建材、长江星医药被评为省级两化融合企业,方正汽车零部件产品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家,转化科技成果17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
      (四)要素资源增添动能。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和《解决工业领域突出问题十条措施》,从宏观和微观领域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续贷调度资金”和“助保贷”“集合贷”等金融产品的功能,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困难,2018年,市兴业担保公司累计为98家企业担保贷款2.9亿元。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湖北省工业自动化技师学院的作用,举办企业用工招聘会6次,为企业招聘职工2345人。政务服务办深入推行行政审批改革,推进“一网覆盖”“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帮办服务。同时,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五位一体”的帮办更加全面,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一些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招商引资质量不优。受大交通环境影响,我市区位优势不突出,在招商引资“血拼”时代,不可避免出现“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的现象,招引的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有的项目虽然签约额度大,但投资少且产品盈利低,对地方税收贡献不大;个别招商专班外出考察流于形式,为完成任务,签约项目多,实际落地少。
      (二)园区供给保障不足。园区建设、产业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缺乏协调性,服务功能不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缺口大,配套建设滞后;受客观条件及相关政策限制,园区“双征”及用地审批等缺乏前瞻性,“项目等地”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工业管理职能缺位。从政府层面上看,对工业经济是重视的,但主抓工业经济部门均承担着其他中心工作,聚焦主业力度不够,力量不强,同时在工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着重招商引资、重项目落地,轻企业管理的问题,对落地后的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由哪个部门来承担,职能不明,责任不清,导致部分落地的工业企业举步维艰,发展乏力,难以做大做强;从工业经济部门层面上看,工业经济职能分化,行政职能错位、缺位、机构同化现象突出,相关部门各自为阵,抓工业经济的合力不够;从工业专班队伍层面上看,工业专班人手偏紧、资金不足、工作任务压力大、激励机制欠缺,专业人才紧张,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现场管理、资金投入、产品战略、技术改造、市场开拓等服务能力和手段较弱,缺乏企业生产经营调度能力。
      (四)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企业管理滞后,大多数企业为家族式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乏产品意识,没有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市场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平台,全社会重视企业家、关心企业氛围不浓厚。
      三、几点建议
      (一)咬定“工业兴市”理念不动摇。牢固树立 “工业第一”的理念,始终坚持“工业兴市”的战略不动摇,清醒认识石首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工业,坚定全市上下全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心往工业想,劲往工业使”的浓厚氛围。一是不惜财力加快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园区攻坚,建好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引导企业、产业向园区集中、集聚发展;坚持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空间布局,做好开发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和专项规划;大力发展专业园中园,完善园区生产、生活、服务等综合配套功能,把园区建设成为彰显工业元素的产业新城、城市新区。二是不遗余力强化招商引资。始终坚持招商引资工作“一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对照规划中列出的重点企业、重点方向,加强攻关,做好对接;引导项目向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投资,不断引进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无环境污染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延长产品生产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坚持实行“市领导包挂、部门单位分组比拼”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完善“每月通报、双月调度、季度拉练、半年结账、年终考评”的工作机制。三是竭尽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包装策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切实加强对上沟通,力争更多大项目、好项目挤进中省项目库;开展开发区项目建设“半年大会战”,推动中材节能、卓宝科技、楚航特钢等一批重大项目快建设、早投产;坚持实行“五位一体”帮扶机制,探索推行“首席服务员”制度,切实加大项目考核督办,着力破解项目落地难、进度慢等突出问题。
      (二)盯紧营商环境改善不放松。一是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政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和改革举措,防止政策效应相互抵消;优化工业项目审批流程,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对项目审批实行一站式受理、限时办结、超时默认。二是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强化金融对工业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工业企业银行承兑汇票“资金池”,降低企业提前承兑银行汇票的资金成本;优化续贷、循环贷等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降低中小微企业偿还贷款“过桥”成本;争取上级产业基金,创造条件、积极对接省长江经济带等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引导主导产业发展。三是打造良好的生产环境。要强化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重点解决好企业用地、用工、用人难题,特别是对重点骨干企业,开发区、科经局要建立企业档案,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机制,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铆定工业生产调度不缺位。一是明确工作职责。调整充实全市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招商中心主抓招商、经济开发区主抓园区建设和项目落地、科经局主抓企业管理等工业经济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的工作格局,确保工业项目从招商引资签约开始,跟踪项目落地、项目建设、项目投产,到最后入规全过程调度服务;积极支持工业经济部门聚焦主业,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抓工业经济发展;赋予工业经济部门出台实施奖励政策等职权。二是强化队伍建设。将企业家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地对企业家或接班人进行培养,引导企业家坚守初心,增强信心,创新发展。实施“人才兴工”战略,强化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一支懂技术、肯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加强工业战线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支懂工业、善管理、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队伍,专司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优先提拔任用工作能力强、贡献大的工业人才。三是抓好运行调度。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定期调度工业企业,形成谋工业、抓工业的常态机制,切实加强工业运行分析,深入企业、项目一线,抓好调度与服务,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用工、人才、产品、技术、市场等问题和困难;完善统计制度和激励机制,推动各项优惠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广大企业及其从业者真正增强获得感。
      (四)抓住企业管理提升不懈怠。一是营造重视企业家氛围。牢固树立“发展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在舆论和观念上,要把企业和企业家阶层当作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宣传企业家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崇尚企业家、爱护企业家、培养企业家的氛围;在政治地位上,各级政权组织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备条件的企业家代表,在有关发展建设规划和重大经济决策的酝酿中,要征询企业家的意见,重视企业家的建议和呼声;在经济待遇上,对企业家要形成激励机制,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规模、效益水平、贡献大小进行奖励,并对企业家小孩就学、安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解决企业家工作生活后顾之忧,增强归属感。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培育以“创新、执着、担当”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在管理中,要学会以正确的目标引导人,创建人本管理机制,铸就向心力;以竞争的机制激励人,培育员工职业精神,激发创造力;以战略的眼光培养人,形成务实创新氛围,提升竞争力。通过提升企业内生动力,来实现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三是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作用。大力推动市企业家协会成立并发挥作用,通过细分行业开展活动,增进交流与合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管理精细化,挖潜力、降成本、增效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