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报告
——2018年10月25日在石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上
市农业局局长 李沄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人大常委会议报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市、乡(镇)两级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落实监管工作方案,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将监管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行动。市、乡镇、村三级监管网络基本形成,实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个环节的监管,有力保障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稳步推进。一是标准技术制定步伐加快。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市气候、土壤等情况,编制修订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种植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35个,今年5月正式申报湖北省稻鸭蛙绿色生产技术规程。9月份,石首市金祥米业有限公司“金宴”牌鸭蛙稻五彩米被评为第二十一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金质产品。湖北鑫盛农牧有限公司等一批养殖企业完成了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石首市兴旺肉业有限公司高标准建设完成生猪屠宰加工基地,石首牧原等10家规模养殖企业完成认证。“石首银鱼”“津湖黑鱼”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笔架鱼肚”继注册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又代表湖北省亮相世界地理标志大会。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荆楚老河”牌水产品顺利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二是标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速。全市特色种植产业基地达2万亩,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个,千亩蔬菜基地5个。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创新“稻+鸭+蛙”绿色高效模式,推进主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今年,在团山寺、高基庙2个乡镇4个村建设了4个千亩稻鸭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辐射带动久合垸、高基庙、高陵等乡镇推行水稻绿色生产面积达10万亩。湖北好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开展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示范区项目建设试点,项目建设成果将逐步在全市推广。三是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打造精品,强化品牌建设,鼓励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渔场、养殖场等生产企业积极申报农业“三品一标”。全市现有无公害产品37个,其中瓜果8个,蔬菜18个,粮食作物1个,畜产品10个。绿色产品7个,其中蔬菜2个,瓜果3个,加工产品2个。有机产品1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其中水产品3个,畜产品1个。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有序开展。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准出机制。在种植业生产基地建立快检室,配备兼职检测人员,对农作物农药残留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开具准出证明和准予入市销售证明,检测项目和检测结果通过市场公示栏实时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建立完善监管平台。建立农产品追溯管理平台,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目前我市已有15家种植业企业入驻了荆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392家规模养殖场已全部建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深入推进兽药“二维码”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兽药GSP经营行为。建设安全监管平台,对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实施24小时视频监管,今年畜禽规模养殖平台监管入网力争覆盖到200家规模养殖场、11家屠宰企业和各交易场所。三是认真开展产品质量常规检测。积极配合国家、省和荆州每季度例行监测、“三品一标”专项抽检工作,重点抽检龙头企业、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养殖场和渔场等。配合上级部门对我市的水产苗种、6大国有湖泊的鲜活水产品、稻田小龙虾等进行多次抽检,合格率100%。每月开展1次畜牧投入品综合检查,兽药、饲料抽样送检达40批次,全年筛查畜产品2000批次以上。
(四)农产品市场专项治理整顿成效明显。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强化对种子、农药、化肥、兽药、渔药和虾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禁投入品排查清缴力度和替代产品的宣传推广,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小龙虾养殖投入品专项检查、苗种繁育专项检查、“瘦肉精”治理、畜禽屠宰环节拉网式大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行动等,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今年来,全市农业部门检查生产企业464个、经营企业100余家、查获假劣农资620公斤,清理吊销种子经营登记证3个,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5个,取消民富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欣荣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不达标健康养殖示范场2家。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一是开展放心农资下乡活动。今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活动出动宣传车30台次,相关执法人员320人次、科技人员16人次,参加制作展牌5块,印发宣传资料6000份,接受群众咨询3000人次,媒体宣传3次。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活动邀请水产专家授课,开展大型讲座4场,在乡镇举办各类培训班13场,培训渔民2000多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和技术资料近3000份。举办渔政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渔政人员52人次。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开办农村实用人才、实用技术培训班16期,培训学员1023人。开展畜牧培训活动8场次,参训人数1000余人。四是宣讲法律法规。组织专班人员和执法人员深入村组街道、渔场、养殖场等地,宣传《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肥料登记管理办法》《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水产养殖规范用药技术手册》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资料,公布了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咨询、建议和投诉,曝光假劣农资产品,牢固树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根“高压线”不能碰的理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乡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宣传不够,未能真正落实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部分生产经营企业考虑企业成本,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力,对监管支持配合不够,部分分散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违反规定使用和随意添加药物现象时有发生。
(二)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比较薄弱。一是市乡(镇)监管队伍人员不足,业务水平不高、平均年龄大等问题,存在断层和缺位现象,针对面宽量大分散经营者的监管工作,监管难、处罚难、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急需加强人才补充。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到农业、食药、质监、工商等多个职能部门,由于监管部门职能分割、职责界限存在模糊地带,监管信息平台没有达到互通互用,重复监管与监管盲区并存。
(三)质量安全标准推广相对滞后。由于我市分散经营农户面宽量大,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实施难度大,同时一些生产企业存在重拿证、轻使用,重培育、轻监管以及以假乱真、随意乱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现象,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亟待建设。我市目前尚未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网络平台,也没有实现水产品质量网上可追溯,这就造成了我市水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的监管脱节,无法实现质量安全一链式监督管理。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营造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氛围。要进一步强化职责,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既要依法严厉查处,更要加大媒体曝光力度,形成震慑力,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监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技能人才,及时调整和充实基层监管人员,不断完善市、乡(镇)、村三级监管体系。财政部门要足额预算监管工作经费,建立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进一步推动监管制度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起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无缝衔接机制,以市场准入倒逼农产品产地准出。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进度,推进我市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湖北长吻鮠良种场两个国家级苗种场建设试点,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质量监管和可追溯系统建设,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从源头上确保质量安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生产企业积极主动加入可追溯平台,确保产品追溯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要强化生产企业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督促主动开展自检,做到不合格农产品坚决不出基地。
(四)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园、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缩小传统的一家一户经营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分散经营的弊端。积极兑现创建奖补政策,大力支持生产企业创建“三品一标”积极性。鼓励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监督, 让广大农产品生产者自觉在生产环节中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