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2年11月28日在石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 张凡喜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农村文化现状,促进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根据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安排,10月15日至24日,由人大副主任刘东英带队,人大部分常委、人大教工委及文化局负责人组成调查组,采取听汇报、查看阵地、翻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城区及桃花山、团山寺、横沟市三个乡镇的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以书面形式征求了其他乡镇办区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加大,为满足群众对农村文化的需求,我市积极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全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1、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不管是在城镇还是农村,群众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如爬山、打球、健步走、广场舞、舞龙舞狮、打腰鼓等活动得到了广泛推广,一些健康积极的文化生活较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据了解,市文化体育部门和不少乡镇每年都要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像高陵镇近几年来每年主办一次农民趣味运动会,桃花山一个小型歌舞剧团自编自演的湖北大鼓“再看桃花更清秀”、 小品“老婆子学毛选”、“妇女逛新城”,横沟市镇开展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好媳妇评选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在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丰富的同时,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也得以发扬。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市文化部门积极争取农村文化建设政策项目,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及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推动了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目前,我市已有11个乡镇建成标准化综合文化站,完成了311个村(社区)农家书屋建设,均已投入使用。以桃花山镇为例,近年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在18各村建立了“农家书屋”、阅报栏和宣传栏,7个村建立了文体活动中心。建成了面积约1220平方米的镇综合文化站,配备图书2000余册,集电子阅览室、书刊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文化广场、篮球场等多种功能。农村文化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市农村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3、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一是文化活动载体增多。我市文艺活动开展频繁,已初步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春有三月桃花节、夏有消夏文化活动展演月、秋有乡村锣鼓闹金秋、冬有迎春文化汇演和春节联欢晚会。二是深入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政府倡导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积极响应,几年来,市文化局组织的送戏下乡团队深入到各村巡回演出达150余场次,观众近25万人次,把欢乐送进农家,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定期开展文艺汇演和比赛。几年来,文化部门组织了打腰鼓、交谊舞、广场舞、农民卡拉OK等多种赛事,组织具备文艺表演基本条件的农民,包括乡村民间艺人和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参与活动,并建立了全市艺术人才信息库。四是全面实行“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让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
4、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随着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和参与积极性越来越高,我市文化事业发展进步加快。一是坚持保存和发展文化遗产。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石首跳三鼓”在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以团山寺镇北河口村赵植中老先生为会长的石首跳三鼓协会,“石首跳三鼓”先后被列入荆州、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坚持和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如我市横沟市镇保存和修缮了能容纳1000余人的影剧院,并针对当地群众喜爱湖南花鼓戏的特点,剧院每年仅组织花鼓戏演出就有近百场。三是积极组建和发展文化队伍。我市陆续成立了作协、书法、音乐、楹联、摄影、舞蹈等二十多家文艺群团组织,举办了展览、表演、比赛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团山寺镇连心桥社区舞蹈队,为提高训练水平、提升舞蹈档次,自筹资金修建了连心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聘请专业老师,传授群众拉丁舞、国标舞、广场舞和腰鼓表演技艺,集培训、娱乐于一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参训学员达200余人。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和目前群众对农村文化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对农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相对经济,精神相对物质一直处于次发展地位。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淡泊,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突出表现在投入经费少,开展活动不多,人员配备不强,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备等。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待完善。全市虽然基本完成了乡镇级文化站和村级农家书屋建设,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如:基础设施比较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还存在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有的文化站属财力所限,建在较偏远的地方。
3、农村文化活动缺乏组织引导。一些文艺小团体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内容多属传统继承和自我组编,新的、积极向上的少,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 一些小型剧团因缺少好的剧本而使得演出内容缺少新意。 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开展参与文化活动的氛围还有待加强。
4、 文化经费投入不足。由于财力所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导致文化阵地建设水平不高,运行难以为继;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不多,参与面不广也是属经费不足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要站在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宏伟目标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要把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起来,做到思想上有位置,工作上有规划,财政上有安排。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结账考核,实行目标管理。
2、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文化活动开展的载体,要多措并举,努力创建农村文化大舞台。在增加财政预算的前提下,还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建设农村文化,采取 “投、引、捐、集、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一事一议”的范畴,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市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文化活动网络。
3、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引导,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和欣赏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不断地创新农村文化载体,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农民运动会和农民广场舞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组织编排一些符合本地实际、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
4、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的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二是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化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