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
|
|
政府工作报告
|
来源:石首市人大 , 阅读43142次, 编辑日期:2015年7月20日
【打印】【关闭窗口】
|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1月22日在石首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石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丁辉
各位代表:
现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 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机遇挑战相互交织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负重自强,扎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市等荣誉。
——坚持科学发展,调结构、求增量,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预计2011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95亿元、年均增长91%,是2006年的197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55:41:335,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亿元,财政收入504亿元(不含基金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531倍、253倍、163倍和211倍,年均分别增长396%、205%、103%和161%,经济发展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
工业经济克难奋进。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与企业共度难关,努力把危机影响降到最小程度,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预计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5亿元、增加值3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6倍、227倍,年均分别增长211%、242%。产业结构凸显新亮点,精细化工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省首批52个重点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逐步复苏,引进了钱潮精密件、西普机械、生达机电等企业,有望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中小企业得到新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标准: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总数达到8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税收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分别达到18家、20家。产品创新取得新突破,吉象木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新增省级名牌产品9个,品牌总数居荆州县市区之首。工业投入持续加大,先后引进劲牌酒业、伟林木业、荆江源医药、霖坤红塬地毯、保尔新汽配、好味源食品等一批新企业,上马建设了楚源热电联产、德永盛3万锭精纺、顺发钢铁技改扩能等一批新项目,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现代农业发展加快。预计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23亿元,年均增长17%。大力实施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粮棉油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552万亩、183万亩和412万亩,总产分别达到61亿斤、194万吨、58万吨,分别比2006年增长273%、86%、44%。速生丰产林、水产、畜禽、蔬菜等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累计造林159万亩,林产品规模企业达到21家,林业产业化年产值突破20亿元;大力发展小龙虾、河蟹、网箱养鳝等名特优水产养殖,水产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县市”;畜禽规模养殖蓬勃发展,建成各类养殖小区64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286家,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蔬菜产业方兴未艾,建设“放心菜”基地5200亩,先后荣获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市、全省油菜生产品牌创建重点县市等称号。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荆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三品”标志分别由2006年的17家、3家、35个增至26家、75家、84个。对笔架鱼肚、桃花鸡蛋、清水荻笋等“新石首三宝”进行了品牌整合与市场整治,“笔架鱼肚”、“桃花鸡蛋”实现了荆州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零的突破。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不断加快城市核心商业圈建设,“香港城”城市商业广场、湘鄂机动车产业城、奔马商业街等商业网点建成营运,中百仓储、苏宁电器、肯德基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入驻石首,城市商业形态得到有效提升。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新网工程”,新改扩建农家店272家、村级综合服务社140家、物流配送中心5家,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激活。旅游、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升温,成为了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天鹅洲生态旅游区成功入选鄂西圈十大核心景区,南岳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2A级景区,李花山村获“湖北省旅游名村”殊荣,国际大酒店被评为四星级宾馆,麋鹿广场、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馆、东岳寺、易龙湾民俗文化村、桃花山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景点相继建成或正在建设,出现外地旅行社成批量向石首组团观光的喜人局面;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累计完成投资112亿元,开发面积7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635万平方米,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在中心城区拔地而起。
——坚持城乡统筹,扩投资、强基础,城乡面貌发生了新变化
城市建设大力推进。以大投入促进大建设,以大建设改善硬环境,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建设序幕。坚持规划为纲,率先在荆州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100%。坚持建设为重,积极创新投融资方式,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45亿元,全面黑化改造了绣林大道、南岳山路等主干道,顺利完成山底湖大桥、体育馆、界山口生态修复、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城区农贸市场安全整治、城区污水整治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等工程建设,明珠大道拓宽改造即将完工。坚持管理为要,创新城市管理,顺利获得省级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楚天杯”和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等荣誉,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有了新提升。与此同时,各乡镇办区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快商贸市场和新型社区建设,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区、小城镇建成区面积分别从2006年末的157平方公里、378平方公里扩展至228平方公里、48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7%。
农村面貌大幅改观。以省级试点镇东升镇、示范村李花山村为重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年来,新修通乡公路1135公里、通村公路620公里,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137家、农家书屋98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8处,完成农村能源“一建三改”21万户,解决了近17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实现了有线电视、农村广播“村村通”、“村村响”。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累计投入46亿元,先后完成了大港口、联合垸等泵站更新改造,长江干堤“一堤两林”生态堤防建设,荆南四河治理,长江重点险段崩岸整治以及全省小农水重点县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农业抗灾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夺取了今年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大力实施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共投入资金285亿元,建设总规模141959公顷,净增耕地5901公顷。大力推进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资金4633万元,完成扶贫项目150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扎实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积极帮助村级组织兴办各类实事,我市被评为全省“三万”活动先进市。
要素制约大为缓解。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荆岳铁路立项待建,岳宜高速动工建设,全市人民“坐火车,通高速”的梦想即将实现。融资渠道逐步拓宽,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县市级商业银行,在荆州率先组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预计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08亿元,贷款余额达到315亿元。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向内盘活土地存量,五年获批新增建设用地3963亩,基本满足了项目落地、企业落户用地需求。不断加强电网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5亿元,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供电空间和容量。
——坚持创新驱动,抓改革、扩开放,发展活力得到了新提升
各项改革纵深推进。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煞尾工作,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621家、个体工商户11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56%。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机制不断完善,农牧渔原(良)种场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实施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强化部门预算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积极推行乡财市管,政府综合调控能力得到有效增强。积极推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制度,扎实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义务教育阶段、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落实。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建机制、严考核,五年共引进项目130个,实际到位资金7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8062万美元。积极培育发展外贸主体,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41家,比2006年增加21家。五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486亿美元,比前五年总和翻了一番。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先后完成楚天大道改扩建、开发大道延伸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一区四园”园区发展格局,金平工业园建成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高陵九龙都民营经济园、高基庙湘鄂农产品物流园、笔架中小企业创业园等乡镇园区发展来势喜人。
——坚持以人为本,惠民生、保稳定,人民生活达到了新水平
民生质量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预计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00元、年均增长174%。坚持以创业带就业,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871万元,新增城镇就业5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面开展新农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妥善解决了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村主职干部、辞退民师、城区失地农民、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五七工”、“家属工”等人员养老保险问题,五项社会保险、新农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36万人次、273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分别达到90%、99%以上,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 “全覆盖”。切实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狠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累计救助城乡贫困群众108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3517万元,其中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98元和85元。住房保障力度加大,累计投入政府性资金8431万元,新建和改建廉租房1044套,启动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4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584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9764户、1437万元,有效满足了群众住房需求。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理10件实事,累计投入81亿元,妥善解决了一批涉及基础设施、社保就业、公共卫生、残疾人康复、困难群众法律援助等民生方面的突出问题。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累计获得重要科技成果38项,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11项。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普九”债务2780万元,新建校舍495万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连续五年刷新高考一本上线记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和救治。不断夯实计生基层基础工作,出生政策符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加强生态保护,森林覆盖率从2006年的187%提高到234%。强化重点领域的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 COD、SO2排放分别比2006年末削减102%、352%,单位GDP能耗下降38%,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深入开展送戏送电影下乡、全民健身等活动,稳步推进城乡数字电视转换,恢复重建市人民广播电台,文化、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此外,编制、物价、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公积金、气象、档案、盐业、通信、邮政、石油、方志、老龄、兵役、人民防空等各项工作都有新的成绩。
社会管理有效加强。积极推行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边界联防等维稳防控措施,全面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两实”全覆盖、城乡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持续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打黑除恶、查禁黄赌毒、校园周边治安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全市社会治安形势平稳。深入开展“十大行动”、“领导包案工程”,妥善处理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信访问题。坚持开展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水陆交通、公共聚集场所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杜绝了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坚持执政为民,转作风、促效能,自身建设呈现了新成效
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深入开展送法下乡、法律“六进”活动,被表彰为全省“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465件、政协提案448件。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促进了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依法行政,狠抓纠风治乱,强化项目工程招投标、重点工程建设的项目监管和审计监督,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09件,挽回经济损失3100多万元。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受理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75件,办结率达100%。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难点村”治理,基层民主管理与建设得到加强。
行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执行力建设大讨论、文明执法教育、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能力建设年、“三满意创建”等活动,积极推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着力构建市、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政府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深入开展烟草、农资、粮油、食品药品安全、生猪定点屠宰、市场物价监管、道路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有效维护了群众权益。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石首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石首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成绩已成往事,目标就是使命。未来五年,石首的发展寄托着方方面面的期待和关注,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少数干部比较安于现状,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消极思想,缺乏居安思危、克难攻坚、敢于担当、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二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结构不够优,招商引资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效果不明显,前沿产业和市场开放不够,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民生投入与群众的期望值有一定距离,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面对社会加快转型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不多,发生了负面影响很大的“6·17”事件;涉毒、盗抢等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群众安全感有待提升。四是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少数部门不讲大局、服务质量差,少数干部作风漂浮、不作为、乱作为,个别领导干部为政不廉,受到党纪国法处理。对于这些问题,包括各位代表、委员提出的其他问题,市政府一定高度重视,勇敢面对,积极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规划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石首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按照市“十二五”规划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发展大工业,构建大交通,建设新城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把石首建成湖北长江经济带上重要节点城市、新型工业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力争2016年地方生产总值达到215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50: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出口达到2亿美元,年均增长16%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000元、15600元,均比2011年基本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跃进全省县域经济20强。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全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以扩量提质推进产业升级,建设工业主导的产业之城。把产业发展作为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招商引资为统领,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扩大增量,加快培育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高举“工业兴市”的旗帜不动摇,大力实施“100亿产业工程”,培育医药化工、林产品加工两个100亿元产业,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及轻建冶金两个50亿元产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培植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坚持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不动摇,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土地流转支撑规模化发展,以科技推广支撑标准化生产,以精深加工支撑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业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水平。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决心不动摇,以旅游业领舞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房地产、餐饮住宿、物业管理、文化教育、养老托幼、家政服务、咨询评估、广告设计等新型服务业态,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二)以节点城市引领城乡发展,建设滨江生态的宜居之城。把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作为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统领,彰显滨江、生态、园林特色,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按照“东进南拓”的思路,加快城东新区建设,构建南部新城,启动沿江旧城改造,拓展城市空间,拉开城市骨架,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积极引导人口、产业向城镇集中,加快新厂、调关、东升、高基庙、高陵等中心镇和卫星镇建设,力争城镇化率达到50%。按照“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设农民的幸福美好家园。坚持投资驱动,全力推进以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三)以改革开放聚集发展要素,建设投资兴业的活力之城。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跨越发展的先导战略,以创新发展为统领,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纵深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财税金融、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精心制定人力资源建设规划,全方位引进各类人才,为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进一步创新平台建设,以省道公石线西段、秦黄线高基庙段为经济轴,打造新型产业走廊,力争2016年金平工业园规划面积扩大至20平方公里。进一步创新政策环境,充分释放民间资本活力,加快推进全民创业,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民众积极创业”的社会氛围。
(四)以社会建设推动社会进步,建设民生民享的和谐之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终极目标,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统领,持续加大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着力推进就业服务、社保扩面、住房保障、医疗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法制教育、司法援助、信访维稳、公共安全等平安体系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业有所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娱有所乐、行有所安”的美好生活愿景。
三、2012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明年的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主要预期目标为:地方生产总值115亿元,增长2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亿元,增长2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41亿元,增长2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增长1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63亿元,增长17%以上;外贸出口11亿美元,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100元、8970元,均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38%。
(一)推动加快发展,凝聚干事激情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扬鞭奋蹄,扎实苦干。
把握机遇借势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荆州“壮腰工程”的实施以及鄂南湘北独特区域构局,为石首新一轮发展展开了波澜壮阔的舞台;荆岳铁路批复即建、岳宜高速建设加快推进,将打开石首多年受困的瓶颈;坐拥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丰富,石首完全可以巧借大船趋势发展,巧借资源内生发展,巧借环境引力发展,做好“借文章”,打好“发展牌”。
自我加压提速发展。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面对标兵更远、追兵已成标兵的严峻现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到2016年石首跃进全省县域经济20强。这既是目标,更是责任;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一定要有“跳起摘桃”的精神,难中攀高的勇气,提振信心,铆足干劲,谋求跨越。
心无旁骛狠抓发展。在当前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背景下,在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中,凡是干事,不可避免地会遭到议论。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要我们胸有定见,心怀坦荡,就不会被纷繁复杂的事物所左右;只要我们排除一切干扰,摒弃一切杂念,认定发展这个理,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人民群众就业、住房、社保、教育、卫生等多方面的诉求和期待。
(二)树立开放思维,创新发展理念
对外开放的程度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深度。石首的大发展,需要借助大开放。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谋划发展定位。立足石首,跳出荆州,跳出湖北,在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构架中找到石首自身定位,使经济发展冲破行政区划壁垒,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大潮流中,实现交通对接、市场共建、产业互补。用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加快城区“一江两湖三山”旅游资源整合与开发,加快交通大通道建设,全力打造鄂南湘北区域性重要城市。
以更加开放的气度创优发展环境。坚决摒弃狭隘的利益观,牢固树立“他发财,我发展”、“英雄不论出身”的观念,宁愿政府添麻烦,不让企业多费事,让“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让企业家受到应有的尊重,更加安心、舒心、开心地在石首投资兴业。
以更加开拓的锐气增强发展动力。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突破体制弊端,寻求政策红线与现实发展的有机结合点,积极破解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土地规划、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难题,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思想,加快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攀龙附凤,做大做强。
(三)加大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
突出大招商、招大商,力争2012年招商引资协议资金50亿元以上、到位资金30亿元以上。
拓宽招商新领域。坚持“工业主导、一产紧跟、三产并进”的思路,深化产业招商,重点瞄准“国字头”、“中字号”、世界500强、行业“航空母舰”,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项目,壮大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围绕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策划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用工业化理念、公司化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引进商贸、物流配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拉动居民消费,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造升级。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和 “以空间换时间”的思想,运用BOT、BT等现代融资方式,加快推进园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招商。打破思维局限,引进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市医疗、教育、文化、养老等事业领域,实现招商领域的新突破,缓解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群众需求多元的矛盾。
建立招商新机制。坚持企业主体招商、专班驻点招商,积极探索工业地产招商,注重吸引石首在外成功人士回归创业。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招商,广泛收集招商信息,对引资成功人员,大奖特奖,让招商成为一种就业岗位、一条致富途径。进一步强化乡镇和部门招商责任,探索建立招商引资责任人保证金制度和责任单位财政预算资金增减挂钩制度,形成“干部人人抓招商、单位个个引项目”的招商新局面。进一步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严格奖惩兑现,论功行赏。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注重理性招商,建立招商引资项目质量和效益综合评估制度,实现招商与选商的有机结合。
完善招商新政策。重新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项目投资额度、税收贡献大小、环境影响程度,对不同的项目实行不同的供地价格和税费财政扶持。强化《项目投资服务协议书》的执行力度,明确投资优惠、投资强度、税收目标等激励约束机制,促进行政资源、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清理现有招商项目,实现政府承诺与企业守信的双向互动。
(四)推进项目建设,促进投资增长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按照“氛围要起来、项目要上去、机制要形成”的要求,努力实现项目工作新突破。
抓好项目策划储备。高度重视项目策划,大胆创新项目设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省市发展规划,重点搞好产业延伸、特色农业、民生事业、长江经济带、荆州“壮腰工程”、江汉平原振兴等重大方面的项目研究论证,策划一批与我市现有产业和优势资源关联度高、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事关石首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链龙头项目,提高项目策划的前瞻性、科学性,争取更多项目部省“上本子、进笼子”。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善于从国家宏观政策的字里行间捕捉机遇,挖掘金矿,造福石首。对库内项目,加强研究和分析,结合不同时段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巧妙搞好争取对接,把更多国家投资通过项目引到石首来,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13亿元以上。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协调沟通机制,围绕工业、旅游、基础设施等策划一批好的融资项目,争取金融机构个性化服务,实现项目与资本的有机结合。制定出台财政性资金存放与信贷支持挂钩办法,促进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提高贷存比,力争全年新增信贷投放10亿元。抢抓我市民资充沛、投资活跃的有利时机,下大力气搭建民间资本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健全投资政策、信息发布制度,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形成扩大投资的源头活水。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严格落实项目推进机制,对年度重点项目,逐一明确建设任务、投资计划、阶段性时间要求、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每月一检查,每季一拉练。建立项目工作奖惩机制,把项目建设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项目建设的考核力度。在重点项目上,极力推进东莞裕升镀锌板材、中合产业工业园等项目签约落地,加快粤能生物质发电、伟林木业3万立方复合地板基材、井上光电、旭耀米业、格瑞特超白浮法玻璃、湘鄂农产品物流园、锦绣汽车城、人民医院搬迁等在建项目建设;积极做好北京天润、湖北能源风力发电项目的测风监测服务,加强项目跟踪;完成城区天然气站房与管道工程、客运中心一期工程和35KV焦山河变电站等新建工程建设。
(五)狠抓工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
坚持“以大促快、以高促好”,以大投入、大园区、大产业、大项目、大环境推动快增长,在扩大总量中提高发展质量,在优化结构中提升竞争能力。
打造园区大平台。高起点完成金平工业园详细性规划修编,按产业体系的构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用大气魄、大手笔实施金平工业园“扩张工程”,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年度实施土地收储计划,千方百计完成5000亩以上土地连片收储任务,并规划和设计好拆迁户安置点建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工为主,以商辅工,以园养园,多渠道筹集园区发展资金,启动光庄大道、企业员工公租房、110KV金平变电站、创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器基地建设,同步展开给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配套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配套功能。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新厂、东升、高陵、高基庙等乡镇工业园区建设。
做强产业大优势。通过兼并重组,对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林产品加工、纺织等产业链进行整合。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扩大增量,确立我市工业在荆州“壮腰工程”和“长江经济带”中的竞争优势。继续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盘活壮大工业存量,支持楚源尽快上市,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企业20家,总数达到1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20家,过5000万元企业达到50家。继续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营造工业大氛围。继续实行市直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充实和加强工业专班力量,把有能力、懂工业、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充实到工业和招商工作第一线,将政府主要精力、重要财力向工业倾斜。认真研究并出台支持工业发展的意见,简化工业项目落地审批程序,实行全程代办。对工业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实行“零收费”。继续落实规模工业企业周转金、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项目贴息等专项资金和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积极推进财政担保公司改革,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深入开展“校企对接、就业互动”,大力引进企业技术人才,制定出台公租房分配、子女入学、职称评定等促进就地就业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缓解“用工难”。
(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以“四个城市”建设为抓手, 用更高的标准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更开明的政策引导聚集城镇人口,把城镇扩张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城市发展内涵和质量。
全面提升规划水平。强化规划龙头效应,进一步做好城市改造与创新的规划设计,在新的起点上张扬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树立“全域石首”规划理念,着力构建中心城区+重点镇+农村新社区的“三位一体”城镇规划体系。加强城区重点区域详规编制,完成荆岳铁路、岳宜高速过境地区、火车站控制性详规和明珠大道、建宁大道街景规划。抓好单体建筑规划设计,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做好城中村改造集中安置小区规划,推进城中村居民“退台进楼”、“洗脚上楼”。启动沿江环山环境调查,为推进中心城区“显山露水”和旧城改造做好基础性工作。抓好各类专业市场和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做好火车站仓储中心、临港物流园规划选址,引导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强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大城市资本营运力度,抓好明珠大道、建宁大道两侧土地收储,注重土地推出的力度、节奏和秩序,注重差异化、阶段化的把握,保证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繁荣和稳定,防止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对城市建设带来伤害,重点推进原武警中队、绣林新天地等存量土地招拍挂,重点加快城东新区、“一山两湖”(南岳山、山底湖、陈家湖)整体对外招商,丰富城市建设体系,积累城市发展资金。今后城市经营收入所得净利部分60%用于城市建设,40%用于园区建设。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城市中心道路刷黑升级,启动实施沿江大道改造、垃圾综合处理厂、“香港城”升级改造、笔架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城市公厕等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加快国际华城、国际公馆、阳源大厦等小区开发建设,构建差异化住房发展格局,满足不同人群住房需求。大力推广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推进低能耗、绿色建筑发展。加快新厂、东升、调关、桃花等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设,使其成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的重要节点。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城市管理是城市运行的底线。推进“城管革命”,重点整治解放中路、净莲街、碧玉街占道经营和“脏乱差”,全面规范户外广告设置,加强城市道路车辆管理和运行标识建设,逐步把城市绿化、环卫保洁等推向市场,促进城市管理体系化、功能化和规范化。大力推进城区规划区内农村宅基地清理整治,坚决遏制非法交易,研究出台城区建房管理办法,今后不再批建小面积房产开发和个人建房。探索建立城市综合执法机制,整合和充实城市综合执法监察大队,加大依法拆迁、拆违力度,坚决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七)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城乡一体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大对“三农”工作投入力度,把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把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破口,规范流转程序,创新流转方式,以土地加速流转带动规模种养殖,抓好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粮棉油生产,积极创办高产示范片,确保粮棉油总产分别达到62亿斤、18万吨、6万吨。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板块基地,继续抓好10万亩小龙虾、10万亩大水面河蟹、10万口网箱养鱼等板块建设;加快蛋鸡产业发展,奋力创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积极开展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四级”联创,新增标准化养殖300户;继续推进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和杨树科技创新,建设3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基地、4000亩优质杨树苗圃基地。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着力点,依托资源,新上项目,壮大龙头,着力引进粮油、水产、林业、畜牧、果蔬等精深加工项目,扶持劲牌酒业、好味源食品、康华油脂、鑫欣米业等企业做大做强。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切入点,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实行“农超”、“农企”对接,力争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家以上。把农业精品名牌建设作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助推器,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业品牌效益,力争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达到15个。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强化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以现代农民的培育带动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
建设农村新社区。强化村庄规划,引导农民集中建房。按照“试点先行、群众自愿、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探索“迁村腾地”模式,各乡镇办区抓紧规划建设一批居住集中、设施完善、环境整洁、邻里和谐的农村新社区,试点推进。统筹规划,捆绑项目,整合资金,加大农村新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快制定户籍、社保、就业等吸引农民进新社区的政策措施,充分激发和调动农民主动投入、参与建设新社区的积极性。
夯实农村工作基础。抢抓中央大兴水利的政策机遇,结合“三万”活动,扎实抓好村级小塘堰、小泵站、小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小农水重点县天鹅洲灌区、洞庭湖区四河堤防加固、民建河水利血防、蛟子河综合治理一期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推进高产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后续服务工作。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切实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和发展能力。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强化涉农服务体系建设,狠抓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农村商业网点建设,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
(八)破解交通瓶颈,提升空间区位
坚持交通先行,抢抓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努力构建以大通道、大港口、大路网为支撑的综合交通体系。
锲而不舍推进跨江建桥。继续发扬钻天拱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项目争取精神,成立工作专班,主要领导挂帅,加大跑省进京力度,努力完成石首长江大桥20个专项工可报告编制,力争大桥早日获得国家立项批复。积极争取实施三义寺汽渡北岸码头移址,力争实现全天候直渡直航,确保过江通畅及时。
依托资源推进沿江兴港。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强岸线资源的规划、利用与管理。高标准做好石首港绣林港区项目的整体规划、对外招商和工程建设,力争将其打造成集物流、仓储、造船于一体,辐射鄂南湘北的石首新港。同时,加快推进调关、新厂、东升等乡镇专用码头和天鹅洲旅游码头建设,形成合理的港口功能布局,提高水运能力。积极争取项目,加快长江石首段碾子湾、调关矶头航道治理,提高通航能力。
多措并举推进织网修路。继续改善对外交通,加速推进潜石高速工可报告编制,全力配合搞好岳宜高速石首段建设,争取荆岳铁路开工建设。提升完善内部路网结构,重点抓好荆新线、秦黄线、新狮线、军鲁线等道路的升等工作,力争纳入国道或省道规划。完成省道大修工程8公里,二级公路改造10公里,通乡公路建设3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50公里。
(九)培植旅游产业,擦亮城市名片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来抓,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极富潜力的重要增长极。
大气魄谋划旅游。围绕“风情桃花山、生态天鹅洲”发展主题,按照科学定位、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完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以天鹅洲生态湿地、桃花山自然景观、“绣林十景”三国文化等核心资源为重点,引进国际国内大旅游集团进行规划设计、筹划运作、开发营运。在旅游开发上,既不可慢发展,又不可小发展,坚决避免旅游工作无所作为和旅游资源开发急功近利的思想,防止旅游资源遭受破坏。
大手笔打造精品。立足特色,面向市场,加快易龙湾民俗文化村、桃花山度假村、天鹅洲生态湿地等景点建设,不断提高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加强与鄂西圈投的投资合作,促进天鹅洲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擦亮“中国麋鹿之乡”旅游城市名片,积极申报“中国豚类之乡”。充分挖掘和保护城区三国文化资源,结合陈家湖、滨江公园开发,逐步恢复“绣林十景”。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未来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积极争创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吸引民间资本,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农家乐” 品牌项目。
大力度推介宣传。进一步优化整合自然、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做好旅游项目的包装推介和旅游促销,整体策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培育品牌、打造品牌。加快石首旅游网站建设,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方式,全方位扩大石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重点以麋鹿、白鳍豚、江豚为原型,开发一批集观赏、纪念、收藏于一体的旅游工艺品。加强与周边知名旅游景区的沟通联系,实现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合作共赢。
(十)深化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发展之需、为政之责,增强工作的敏锐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安定有序、共建共享的社会环境。
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规范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强化社会责任。加强“两实”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大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关爱,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学、就业中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刑满释教人员、精神病人和吸毒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强化网吧监管和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网上预警,主动引导舆论,严防网上群体性事件发生。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大力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应急管理,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健全“大调解”格局。积极完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格局,按照“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社区)调解网络体系建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渠道。不断完善司法救助,建立法律援助长效机制。认真办理行政复议、行政调解案件,研究建立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等利益调解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制意识。继续加大对黑恶势力、“两抢一盗”、涉毒涉赌等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的排查整治长效机制,逐步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技防物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规范信访秩序,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对少数人集结闹事、唆使群众堵门堵路堵企业的,公安机关抓典型,依法打击,坚决遏制这种歪风邪气。
(十一)切实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坚持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办好十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7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30人,扶持创业550人,创业带动就业2200人。(2)新建公共租赁住房440套;完成城区棚户区(危旧住宅区)改造300户;新增租赁补贴100户以上,完成2000户左右的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实施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3)解决农村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4)全面推行农村居民健康一卡通;实施村卫生室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开展城乡居民大额医疗保险二次补偿。(5)继续按200元/月标准为95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长寿津贴。(6)为2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实施免费服药,为1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手术,为200名行动不便的肢体残疾人免费发放轮椅,为200名贫困视力残疾人免费发放盲杖,为100名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为30名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工程。(7)继续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基地2000亩;筹建蔬菜批发市场。(8)推广建设1000个“丰产仓”。(9)加快一中搬迁工程建设,推动城区教育布局调整,切实缓解“入学难”问题。(10)免费开放群艺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
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尽快启动实施高中改撤和城区初中、小学新建工程。进一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扩大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切实缓解“入园难”。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加快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扎实开展血防综合治理。加强计生综合治理,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出生政策符合率达98%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00:108以内。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耕地总量保持稳定。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好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同时,做好编制、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公积金、气象、档案、盐业、通信、邮政、石油、方志、老龄、兵役、人民防空等工作。
以稳定市场物价为重点,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肃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稳定市场物价。进一步加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集使用和管理,健全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卷烟、食品、药品、农资、粮油等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净化市场环境。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十二)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和关键时刻,最能检验政府的执政能力,最能体现政府的工作作风。
提升精神区位,燃烧干事激情。精神区位,是我们干事创业、爬坡攻坚的“精气神”。加强“精神高地”建设,提振干部精神气象,引导全市干部从产业辉煌到低位徘徊的失落感中走出来,树立壮志雄心,勤于作为,勇于担当,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充足干劲,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困难找理由,一个一个突破,一步一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变跨越为现实,重现石首荣耀。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对内抓规范。注重依法、科学、民主决策,重大事项广泛征求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意见并集体讨论决定。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加快财政资金、国有资产、项目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等重大事项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有轨运行、公正透明的工作平台,让政府在阳光下工作、体制中运行。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政府效能。清理完善各类文件,抑制行政执法部门自由裁量权,绝不允许以罚款代替执法。
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对外抓服务。全方位、深层次开展“治庸问责”,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严肃查处一批“不在状态”的庸懒散软干部,严肃查处一些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转变作风、优化服务,靠“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解决不了问题,必须用案件开路来表明政府转作风、干实事的坚强态度,用霹雳手段来表露政府优环境、抓发展的高昂决心,下大力气解决好行政效率不高、发展环境不优的问题,促进政策落实,项目落地,民生落户。
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全面抓发展。提高学习力,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保证,大力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举办电视访谈节目《局长开讲》,促进干部多学习、钻业务、勤思考、善作为。特别是要引导干部加强城市规划、资本营运、土地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多用市场的办法破解工作中的难题。提高决策力,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示听证、效果评估等制度,积极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收集、整理藏智于民的“金点子”,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使政府决策更合民心、更顺民意。提高创新力,跳出“不敢想”、“不可能”的思维局限,创新求变,宽容失败,以体制机制、土地资金等瓶颈的突破突围,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高执行力,发扬雷厉风行的作风,凡定下来的事,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凡安排部署的每一项工作,明确领导、明确责任、明确完成时间,严格考核结硬账,严格奖惩真兑现,形成一个敢抓落实、狠抓落实、会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氛围。
加强导向建设,促进政府廉政高效。树立注重品行、崇尚实干的工作导向,让想干事的人有舞台、会干事的人有地位、干成事的人得荣誉,用干事结果好坏考评干部成绩优劣,用正确工作导向纠正干部思想,促进工作环境的公平正义。强化廉洁自律、干净干事的工作导向,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加强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审计和监察,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产权交易、招投标、政府采购、公务消费等行为,严厉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强化公务员队伍建设,努力树立政府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公正廉明、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石首的发展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历史和现实注视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石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咬定目标不放松,抢抓机遇不停步,加快发展不懈怠,上下齐心,务实苦干,创新有为,加压奋进,为建设一个更加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石首而努力奋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