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13日在石首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石首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善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过去三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自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三年来,我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市、计划生育协会工作先进单位、“银龄行动”先进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市、外贸出口先进市、利用外资先进市、农村税费改革先进单位、首批最佳金融信用市、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普法依法治理最佳先进单位、五保福星工程先进单位、安置工作先进单位、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7亿元,与2003年相比,年均可比增长8.6%,三次产业比重由2003年的28.4:36.2:35.4调整为25.2:41.4:33.4。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稳步提高。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亿元、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4.6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3%、15.3%、18%。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棉花纺织等主导产业优势不断凸显,楚源、吉象、万向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2006年楚源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利税2.9亿元、出口创汇9001万美元,年均分别递增33.8%、26.8%、26.6%。三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16.9亿元,楚源活性染料、H酸扩能改造,万向工业新区,含芳酒业基酒生产基地建设,裕丰、金利丰纺纱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开工或投产。“楚源牌”活性染料、“吉象牌”中密度纤维板双双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中国名牌产品在石首乃至荆州市零的突破。
农业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速生丰产林、名特优水产、无公害果蔬、优质家禽和优质粮棉油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荆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家禽产销合作社被列为农业部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面启动,10个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5个农产品获得“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1万人,颇具特色的“建筑防水”被确定为全省十大劳务输出品牌,我市被授予“中国建筑防水之乡”称号;扎实推进“百镇千村工程”建设,高标准完成了16个试点示范村的规划编制工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沼气池2138口,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狠抓商业网点和农贸市场建设,先后兴建了衣铺街小商品市场、红星商贸城、徐家铺、锦锈阁、青龙咀农贸市场、广兴超市等一批商贸中心。2006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亿元,年均递增11.3%。天鹅洲湿地保护力度加大,野生繁衍的麋鹿数量已增至750多头,我市被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天鹅洲、桃花山分别被认定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财税金融平稳有序。2006年完成财政收入32252万元,其中工商税收22985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15.2%、25.8%,三年年均分别递增11.9%、18.6%。金融机构2006年末存款余额47.5亿元,其中储蓄存款36.8亿元,比2003年末增加13.3亿元。
——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工业企业和粮食、供销、商贸系统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到2006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全面完成改革改制任务,安置职工3万多人。农村税费改革纵深推进,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基本完成,各项农业补贴及时发放到位,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民种田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市乡机构改革稳步推进,精简市直部门机构5个,精简乡镇机关机构30个、事业单位92个,精简乡镇领导职数90名,精简乡镇行政、事业编制486名,分流安置行政、事业人员758人。稳步推进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进一步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部门预算扩大到231家单位,所有预算单位纳入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三年累计引进项目370个,实际到位资金10.8亿元,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实行了“一园两区”的管理体制,先后投入184亿元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贸出口大幅增加,三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3512万美元,年均递增264%。
——城乡面貌明显变化。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6.8亿元,年均递增10.2%。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成立了市规划委员会,启动了《石首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陈家湖周围7.5平方公里的地形测量、金平工业园7.24平方公里的分区规划和山体、绿化控制线、湖泊水面保护线、城市道路、文物古迹“四线”管制规划。中心城区先后完成了建宁大道、湘鄂路、东方大道等城区主干道路的兴建、扩建和配套,实施了钢厂、磷肥厂、电动工具厂搬迁,沿江干堤牛皇庙绿化,建设路供水管网敷设等工程建设,完成了出租车经营权第二轮有偿转让和城区中巴车更新换型工作。城市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分别达到18.7%、32%。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48.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40%以上,小河口镇被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全面完成了荆南干堤堤顶公路、荆南四河治理、长江及藕池河崩岸整治等重点工程,水利设施逐步完善,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提高。稳步推进农村“三通”工程,加快城乡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1元,年均分别递增6.5%、13.1%。信息宽带、移动通讯等数据通信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18.7万户、7200户。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7万个,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5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三年累计新增扩面3.2万人,征收社会保险费2.11亿元,发放离退休养老保险金1.6亿元、医疗保险金2600万元、失业救济金160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100%。6981户16341名城镇居民被纳入低保范围,三年累计新增1480户3250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资金2458万元。2006年3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3.9%。
——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先后有31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5家企业跻身全省“五个一百”工程行列,启动和实施了与长江大学等高校的校地合作。稳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先后调整学校27所,实施学校危房改造工程49个。认真落实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顺利通过省“普九”复查验收。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新华书店在全省系统率先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各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稳步推进卫生医疗改革,顺利实现了血防与卫生机构合并、资源整合,完善了市、乡、村三级卫生预防保健网络,乡村卫生一体化水平达100%。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坚持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全市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全面实现了全市土地占一补一、平衡有余,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100%。加强环境监测和重点污染源治理,严把规划和新上项目环评关,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坚持以“平安石首”创建为载体,大力推广“警司联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确保了社会政治稳定。狠抓安全生产,强化责任网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编制完成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22个专项预案和70个部门预案,先后沉着应对与化解了禽流感、稻飞虱、牲猪无名高热症及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为民办实事取得实效。自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三年共承诺为民办实事28件。通过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严格检查督办,目前,中心城区电网改造、磷肥厂、荆州钢厂搬迁、高中学校扩建增容、城乡有线电视联网、血防综合治理暨生态家园、疾病控制中心、殡仪馆、博物馆、东汊河大桥、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整顿、110KV调关变电站、220KV笔架山主变增容、公安——石首220KV双回线路、东方大道西端改造等20件实事全面完成,累计建成通乡公路78公里、通村公路 495公里,解决了27个村11221户44886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开通了203个村的有线电视,新增用户22万户。改、扩建农村福利院24所,实现五保对象集中供养1500人,集中供养率达85%;2005年发放资金94.5万元,开展大病医疗救助405人次;2006年建成中心城区困难群众经济适用房44套,改造农村特困户危房102户,定期救助农村特困人员5000人次。工业综合码头、大港口泵站更新改造、山底湖大桥、团山河大桥、笔架山市场扩建、“香港城”城市中心商业广场、中心城区困难群众二期安居工程、6万亩基本农田整理示范项目等8件实事正在建设之中。
——民主法制与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四五、五五普法教育,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坚决制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滥用职权的行为。全面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了新闻发布、价格规划听证等制度,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三年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意见、批评与建议267件,政协委员提案331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100%和98%。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工作,先后办结行政复议案件45件。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的作用,成立了市行政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两加三服务”和民主评议行风政风活动,大力治理教育乱收费和商业贿赂行为,加强农资市场、汽车春运票价和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监察部门先后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191件,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1000多万元。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先后完成165个审计项目,共查处违规资金9300万元,核减工程投资500万元。畅通信访渠道,实行“句号工程”和“领导包案工程”,妥善处理了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等信访突出问题。兵役、人民防空、人事、烟草、石油、盐业、公积金管理、气象、档案、方志、外事、民宗、助残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了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心血和汗水,得益于多年打下的良好基础,社会各界和各个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公安干警、武警官兵和驻石解放军指战员,向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石首发展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三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发展去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在化解矛盾和困难中促进发展;必须立足“一主三化”发展战略,锲而不舍地推进“工业兴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更多项目和资金支撑发展;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民力民智谋划发展;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致力于建设一个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恪守信用的诚信政府、以人为本的亲民政府保障发展。这是本届政府履职三年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今后政府工作必须把握的基本准则。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一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还不快,总量还不大,结构还不优,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交通“瓶颈”制约、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小城镇、中心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亟待加强,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部分弱势群体生活还十分困难;政府自身改革和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够宽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工作做得更好。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规划
今后五年,是我市推进新一轮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加速,有利于我市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国家积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扩权强县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诸多困难,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实现石首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道路,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体制与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和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石首。
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左右,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2%左右,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9:50:31;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左右;外贸出口年均递增20%左右。
——人民生活进一步殷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递增7%、6%左右,城镇化水平达5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以上。社会保障、救济救助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累计新增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进一步和谐。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较大改变,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8%左右。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在今后五年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着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既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更要努力做到发展速度与效益、结构、后劲相统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坚持节约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大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力度,搞好生态系统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发展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二)着力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支撑长期增长、缓解发展矛盾、增进社会福祉的经济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棉花纺织四大优势产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按照“立足现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加快发展”的要求,重点实施好“4个10”工程,即新培植1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荆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重点骨干企业、10家出口创汇型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构建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格局,形成合理的工业企业梯次结构。加快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培育更多具有产业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力争招商引资额年均递增20%以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资源利用效率,实行园区共建共享,引导各类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
(三)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鼓励、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不断提高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加强乡村规划编制,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完成5000户“三改一建”任务,实现村村通水泥路,90%以上的村通有线电视,50%以上的农村人口喝上安全卫生水,2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有效解决农民“上学难、就医难、养老难”等问题。加强科技教育、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施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以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产业开发扶贫为两翼的扶贫开发新模式,五年内实现1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四)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行财政激励政策,科学界定和合理划分市乡政府的事权及支出责任,完善市对乡转移支付制度,不断增加投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政支持。进一步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实现机构设置法定化,落实编制实名制、公开化管理,确保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进一步规范市直延伸派驻机构的设置,精简机构,分流人员。完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益服务“以钱养事”的新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市直事业单位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创造发展环境上来。
(五)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市交通、给排水、垃圾处理、污水管网配套等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城市绿化、美化。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切实抓好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管理,不断增强城镇的辐射、集聚功能,逐步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新厂、调关等重点中心镇为支撑,其它建制镇为依托,星罗棋布的小集镇和中心村庄为基础的“一点四级”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江南一级公路石首段及与杭瑞高速连接线、石首港、天鹅洲大桥建设,积极向上申报石首长江大桥、荆岳铁路等项目,继续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建设,抓好堤防加固及河道整治、泵站更新改造、水土保持治理、湿地生态修复和汪桥至横市110KV电力线路、团山110KV输变电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土地、市政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不断完善有利于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提高城镇化水平。
(六)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镇职工保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平安石首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狠抓安全生产,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2007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石首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增长11%左右;财政收入3.6亿元,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增长18%左右;外贸出口11400万美元,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亿元,增长12%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0元,分别增长7%、6%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3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扎实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不断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强招商引资责任体系建设,完善市“四大家”领导带头招商、单位和部门责任招商、企业主体招商、干部职工全员招商的工作格局。立足我市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农产品资源等优势,扩大招商引资视野,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项目招商、活动招商、以商引商、回归招商、驻点招商等形式,力争全年完成8.8亿元招商引资任务。加快园区建设步伐,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金平工业区开发大道、8号路“一纵一横”的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入园区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扎堆,提高集约化水平。
扶持壮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棉花纺织四大产业,不断促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发挥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大做强楚源、吉象、万向、金利丰等四大产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完成45家企业的改制煞尾,启动11家未改革企业的改制工作。积极引导改制后的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加大企业内部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楚源集团热电联产、染料中间体扩能、污水处理厂扩建,含芳酒业滋补酒生产基地,扬子江泵业年产万台工业用泵生产线,银丰、德永盛纺纱扩能等项目建设,加快广兴珍珠、天工竹木、玉泰纺织、万顺木业等在建项目的跟踪督办与服务,促进项目早日投产见效。
加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原始创新,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形成以自主创新为主动力的增长机制。增加科技投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项目,打造精品名牌。坚持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污染防治相结合,在项目的选择与建设上,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利用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上克服盲目性,切实将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分解落实到重点规模企业,督促责任企业在加强技术改造和环境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全面实现达标排放。以节能、节材、节地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取向,促进全社会价值观念、消费方式及社区建设、服务业发展模式全方位转向可持续发展轨道,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要把人民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转化成创业致富的巨大动力,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财税、用地等方面的支持,鼓励领导干部带头创业,鼓励下岗职工再创业,鼓励农民外出创业,鼓励在外人士回归创业。建立创业服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促进他们做大做强。通过舆论引导、服务推动,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社会支持创业的浓厚创业氛围。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突出抓好35万亩优质稻、15万亩优质棉、35万亩“双低”油菜、32万亩速生丰产林、10万亩无公害蔬菜、16万亩无公害水产、年出栏35万头优质生猪、年出笼600万只家禽等特色农业板块建设。加快科技兴农步伐,大力推广新模式、新技术、新品种,力争粮食优质品种覆盖面达到80%,名特优养殖比重提高到70%,推广虾稻连作2万亩、鱼珠共生5万亩、瓜(椒)套棉15万亩。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快培育和完善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建设,积极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实现增产增收。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结构,逐步推行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认真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限制性规定,促进农民跨地区转移和进城务工经商。发挥“石首建筑防水”、“石首模具制造与加工”等劳务品牌优势,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工程”,整合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委托、定向培训,拓展劳务市场,为劳动力转移提供全程配套服务,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权益,确保全年培训输出农村劳动力5000人以上,不断增加农民打工收入。
稳步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继续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全面完成乡镇所在地、重点集镇和中心村庄的规划编制,进一步加大乡村道路、饮水安全、环境绿化、能源建设、有线电视入户、科技文化中心户、体育设施、档案资料室等建设,抓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病险水库加固、河湖疏浚、节水灌溉、涵闸泵站改造维修、水土保持、水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强化防灾减灾措施,发展公共气象事业,不断优化和改善农业发展环境。倡导文明乡风,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涉农收费管理,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化解乡村债务,严禁新增债务。规范土地征用秩序,逐步建立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三)加快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来打造,发挥“中国麋鹿之乡”的品牌优势,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快天鹅洲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走马岭古文化遗址、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和桃花山风景旅游,抓好麋鹿观赏苑、瞭望台、江中观豚、水上泛舟、红军树烈士纪念园等景区景点建设,开发旅游产品,加强宣传与推介工作,深入开展景区创A、星级农庄评定、旅游行业队伍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我市旅游品牌效益。牢固树立大流通观念,积极培育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以及特色商业街和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仓储、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态。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一步健全以新合作超市连锁店等为载体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坚持扶持与规范并举,促进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以及法律、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公证仲裁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坚持规划先行,全面完成《石首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中心城区详规编制,认真搞好街景规划,使新行政办公区的建设逐步向建宁大道集中。坚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加快中心城区建设步伐,重点完成绣林大道全段翻新刷黑、楚天大道配套改造、南岳山路与明珠大道连接线、解放西路翻新改造、东方大道路灯改造等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房屋建筑、道路布局、雕塑艺术的科学设计,提高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搞好环境绿化,着力打造石首城市特色与个性。完善以科局包街为依托,以“门前三包”为重点,以专业化、市场化管理为发展方向的城市长效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规划区内住房建设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强住宅小区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行为,推行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小城镇,鼓励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引导各类加工企业和服务型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有序转移,促进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庄的建设与发展。大力推进城市资本营运,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努力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五)扎实做好财税金融工作,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加强收入组织协调,严格重点税种、税源管理,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稳步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四项综合改革,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政行为,确保法定支出,持续增加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合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提高支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财政性资金管理,确保财政收支平衡。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积极化解财政困难。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扶持外向型经济、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招商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鼓励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多形式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规模,努力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强金融监管和信用体系建设,努力营造政府诚信、社会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六)坚持统筹兼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就业乃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就业工程,积极开发岗位,将政府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通过创建再就业基地、购买公益性岗位、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做好《优惠证》发放和跟踪服务工作,抓好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的落实,全面推行“4555”人员和城镇零就业家庭社保援助,强化就业服务,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93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扩面征缴力度,确保全年新增扩面1万人以上。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积极推进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努力探索困难职工大病医疗保险办法,正式启用金保工程。进一步加大助残、社会慈善和老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困救助、灾害救助、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等制度,妥善解决好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坚持把培养、吸收和利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实施人才开发工程。认真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加大科技成果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突出教育先导地位,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学校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经营性文化单位改制力度,扶持社区业余文艺团体、农村职业、业余剧团及电影放映队的发展,开展以网吧经营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专项治理。抓好重大疾病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妇幼保健、卫生监督执法等工作,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场馆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狠抓档案管理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全面发展档案事业。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严格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保障制度,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和流动人口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严格土地调控与管理,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认真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预防青少年犯罪。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整治学校、企业、渔区及其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黑恶势力、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涉毒人员犯罪、聚众赌博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努力建设“平安石首”,争创全省平安县市。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调解工作,成立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狠抓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维护社会公正公平,重点解决好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扩大政务公开范围与内容,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坚持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的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增强政府接受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的意识和自觉性,努力提高改进工作的能力。
坚持标本兼治,优化环境。充分认识优化发展环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陈规陋习和体制弊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深化政风、行风评议,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把对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形象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让基层和群众办事顺心,让投资者感到方便快捷。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坚决杜绝双轨运行,全面实行“阳光政务”。继续在市直部门开展以“加快工作节奏、加大落实力度、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评议活动,对损害发展环境的行为严肃认真查处,提升环境竞争力。
坚持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大力开展纪律和作风整顿,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进一步提高对方针、政策、决策的领悟能力,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吃透上情增强执行的自觉性,掌握下情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坚持坚韧性、开创性的统一,倡导“执行没有借口”的工作理念,对已明确的任务、确定的事项建立分工负责制、过程督查制、结果追究制,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兑现,坚决杜绝阳奉阴违、推诿扯皮,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坚持廉洁自律,执政为民。认真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始终保持高尚情操,真正把心思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进发展上,在实干中树立形象,在成事中赢得民心。
2007年,市政府将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着力抓好五大重点工程,办好十件实事。五大重点工程:1、投资2500万元,将绣林大道全段翻新刷黑。2、投资2000万元,启动冯家潭泵站更新改造工程。3、筹资1600万元,新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4、筹资3000万元,新建石首客运、货运中心。5、投资4200万元,继续实施江北1万亩基本农田和高陵3万亩高产农田整理示范项目。十件实事:1、从2007年开始,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生中的贫困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2、筹资2000万元,建成120公里通村公路。3、筹资450万元,解决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4、筹资600万元,新开通50个行政村有线电视,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5、投资600万元,建成5000亩抑螺防病林,实施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6、筹资300万元,将全市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7、筹资600万元,新建体育馆。8、实施困难群众安居工程:一是筹资200万元,改造250户农村特困户危房;二是从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建设成本,建设200套经济适用房;三是筹资100万元,建设30套廉租房,解决城区无房户住房问题。9、筹资100万元,对500名农村贫困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援助;10、继续做好农村特困人员定救扩面工作,使定救对象由5000人扩大到1万人。
各位代表,实现石首跨越式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职责。让我们在中共石首市委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奋力拼搏、艰忍图成,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石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