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9日在石首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石首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张善彩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及2005年的工作回顾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顺利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可以说,“十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改革力度最大、基础设施投入最多、工商税收增长最快的五年,也是我市城乡面貌变化较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五年。“十五”期末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与“九五”期末2000年相比,年均递增8.8%;财政收入在农业税逐步取消的情况下,达到2.8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8267万元,年均分别递增2.1%、1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8.4%;累计引进项目612个,引进到位资金14.4亿元,直接利用外资1.1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递增17%;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递增8%、7.9%。工业、农业、水利、交通、城建、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1亿元,年均递增6.7%。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实施。各项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市、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市、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单位、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市、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先进市、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市、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省双拥模范城、全省五保福星工程先进市、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社会政治保持稳定,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的承启之年。一年来,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煤电油运紧张和禽流感疫情等各种困难的挑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61亿元,同比增长8.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1亿元、27.9亿元、22.1亿元,分别增长4%、11.3 %、8%;财政收入2.8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8267万元,分别增长1.1%、18.2%;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增长10.4%;外贸出口7350万美元,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3083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695元,分别增长2.6%、9.9%。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销售收入39.4亿元、入库税金1.6亿元,分别增长19.5%、30.7%、17.1%。其中楚源集团实现销售25.3亿元、入库税金8358万元、出口创汇7209万美元,分别增长44.5%、82.3%和9.3%。年初确定的万向微电机、制动阀扩能改造,含芳酒业基酒生产基地建设等12个重点技改项目已有9个竣工投产,全年完成工业投入4.76亿元。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转换职工身份28360人。金象矿山、新达纺织、扬子江泵业等企业通过改制后,销售、利税增幅均在50%以上。汽车零部件、森工、机械、纺织等行业的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产销率达94%以上,楚源活性染料及染料中间体、致源频率片、新达棉布等产品的出口额平均增幅在20%以上。
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达46万亩,总产25.2万吨,分别增长7.8%、6.9%。特色农业板块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吉象、恒欣米业、森泰木业、裕丰纺织等13家企业分别被国家、省和荆州市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新增了吉丽、福乐丽、骏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发展,家禽产销合作社被列为农业部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单位,东升镇万亩绿色食品西瓜基地被列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积极发展打工经济,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全年共组织培训输出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认真抓好支民围堤整险加固、荆南四河治理、长江及藕池河崩岸整治、大中型渠道疏洗及沿江涵闸泵站维修,全年完成建设土方400万方。“三补一免”和粮食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防汛备汛扎实有效,禽流感疫情得到果断处置。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5个,其中工业项目67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4个,签约总资金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395万元。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在将园区日常管理纳入中心城区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对张城垸工业区开展为期三个月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加快了金平工业区建设步伐,先后完成7.24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一期2.3平方公里详细规划,加快了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万向工业园建设已全面启动,裕丰纺织与台湾诺皇公司合资1.4亿元新组建的金利丰公司已完成选址,扬子江泵业、金象矿山等退市入园企业的搬迁工作正在协商之中。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1.2亿元,通乡通村公路,乡镇卫生院建设,城网改造,上津湖泵站续建,楚源H酸废铁泥生产氧化铁红国债投资,万向微电机、刮水器、制动阀生产线贴息项目,移民安置等一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相继启动或完成。
七件实事进展顺利。在去年年初召开的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市政府承诺2005年要办好6件实事。后根据需要,又将南口东汊河防洪安全转移通道桥纳入实事范围。通过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加大检查督办,七件实事均进展顺利。农村“三通”工程:已分别完成通乡、通村公路建设32公里、184公里,超计划2公里、84公里;开通76个村有线电视,超计划16个村,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684户;解决11个村、5225户、21203人的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城乡贫困群众救助体系建设:启动了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实施大病医疗救助对象405人,发放救助资金94.5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8.5万人,收缴合作医疗基金534.8万元,参合率达70%,全年共发放合作医疗补助资金985.3万元。工业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建设:我市港口已被列为全国内河重要港口,省交通厅已将石首工业综合码头纳入到“十一五”建设规划。目前,已完成环境、海事安全、航道条件影响评估和河势分析报告,通过了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土地征用正在落实之中,目前正在修建港区通道。中心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和整顿:徐家铺市场、锦绣阁净菜超市、青龙咀市场已完成全部建设工程任务,笔架山市场的扩建和改建已完成规划设计编制。中心城区困难群众安居工程:目前,一期工程44套经济适用房土基工程建设、二期工程拆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高中学校扩建增容:石首一中在全面落实征地的基础上,以转让8年经营权年限引入湖北华盛建设工程公司投资扩建。工程已于2005年11月中旬正式动工,目前正在抓紧基础及一层土建工程建设。南口东汊河防洪安全转移通道桥建设:2005年8月底动工,目前14根桩基已浇筑完毕,桥梁预制件正在浇筑,即将进行吊装。
“和谐石首”建设取得新成效。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大,中心城区完成码头大道、开发大道、建宁大道、沿江干堤牛皇庙绿化工程建设,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省级文明城复查验收,获得省级园林城市和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竞赛“楚天杯”称号。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岗位8696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146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保覆盖面稳步扩大,全年新增扩覆14021人,征收社会保险费6558万元,发放社保资金6750万元。城镇“低保”基本到位,新增低保对象684户1579人,发放低保资金712万元。科技创新与科普工作力度加大,共有8个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项目,3家企业被新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全面启动了与长江大学的校地合作。认真落实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稳步推进卫生医疗改革,加快疾控中心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启动,乡镇机构设置、领导职数配备、人员定编定岗等工作基本到位。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社区工作健康发展。认真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9.4%,人口出生率为8.7‰。强化土地市场管理,严格基本农田保护,狠抓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全年已验收和正在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17个,可净增耕地4011亩。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加大重点污染源的整治,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深入开展行风政风评议活动,充分发挥经济环境投诉中心的职能和作用,全年共受理办结各类投诉56件。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大力推进行政执法“四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承办人大代表批评、意见和建议81件,承办政协委员提案105件,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1件。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企业军转干部、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等信访突出问题。大力整治学校、企业、渔区及其周边环境,深入开展禁赌禁毒、网吧、道路交通和城区防盗抢专项整治,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审计、监察、工商、物价、技术监督、烟草、统计、公积金管理、食品药品监督、兵役、人民防空、气象、档案、方志、外事、侨务、宗教、老龄、助残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上述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四大家”领导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石首发展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仅靠少数骨干企业支撑,潜在风险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纵深推进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是“短腿”;三产业布局不合理,新的经营业态发育不充分,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瓶颈”制约经济发展日趋明显,城镇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小城镇、中心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亟待加强。三是城乡群众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部分弱势群体生活还十分困难,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四是安全生产形势严竣。特别是“12·25”海事事故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教训深刻,发人深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务必要认真对待,采取得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规划及2006年工作的基本设想
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在新的历史时期,石首发展面临着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全球经济一体化继续深入发展,国内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模式和制度创新的时期,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和资源;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重视发展县域经济,实行扩权强县政策,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空间。同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主体不够活跃、资源比较匮乏、交通瓶颈制约、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等诸多矛盾和问题。面对“十一五”时期的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审时度势,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一主三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体制与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石首建成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达5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左右。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明显降低,资源浪费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6%左右,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50%。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公共服务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推进,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工作重点是:(一)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突破性发展旅游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六)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七)加强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石首。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十一五”开好头、起好步,继续保持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7亿元,增长10%左右;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其中完成工商税收2.2亿元,分别增长9%、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13%左右;外贸出口9000万美元,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分别增长7%、4%左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发展打工经济为重点,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作为粮食生产的头等大事来抓,调优粮食品质,实施好优质粮产业工程和高产粮田建设项目。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突出抓好优质水稻、优质棉、“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蔬菜、水产、三元猪和家禽等八大优势农产品板块建设,推进种植业向无害化、效益型调整,养殖业向规模化、名特优扩张,速生林向林网化、生态型延伸。大力扶持吉象、五湖、恒欣米业、星兴油脂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双赢”。加快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和农业专业协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化服务结构,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稳步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在着力办好大垸和丰、东升新堤口、小河老洲岭等1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加大村级公路、安全饮水、环境绿化、沟渠硬化、有线电视入户、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建设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文明新村建设。切实抓好堤防加固及河道整治、病险水库加固、河湖疏浚、节水灌溉、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水土保持、水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农村义务教育“两补一免”范围,积极争取实施江北、调关、高陵等基本农田整理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开展卫生村创建活动,加大改水、改厕和治理脏、乱、差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加强农民培训。彻底消除阻碍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各种限制性政策,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认真做好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引导、管理工作,确保全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逐步解决好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打工经济健康发展。坚持以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对扶贫资金、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投入及各类支农资金实行“捆绑式”集中使用,加快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优化事业单位整合,妥善安排分流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切实保障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流转。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吸收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共同组建股份制企业的形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种养大户、开发商集中,大力发展农庄经济,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二)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
突出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市“四大家”领导与部门捆绑式招商方式,全面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实行引进项目与单位年度考核、个人奖励、干部使用三挂钩,确保全面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要依托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抓招商,突出抓好以楚源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以吉象、吉丽为龙头的木业森工,以万向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以裕丰、银丰、华源、德永胜为龙头的棉花纺织,以致源为龙头的通讯电子产业的招商引资,形成市场运作、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的招商引资新格局,加快引进一批有市场前景、有比较优势、有经济效益、有产业带动力的工业项目,带动大量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产业发展。要开展以商招商,在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下,巩固现有外来投资企业,鼓励他们扩大投资规模,并通过他们的宣传和引荐,带动更多的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兴业,实现“以外引外”。要依托驻武汉、珠三角、长三角、北京、厦门等地区的五个招商工作专班,开展扎营招商。要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邀请、动员石首籍或在石首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企业家及各界知名人士,回石首参观考察、投资兴业、共谋发展。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项目跟踪服务与管理,提高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率、入园率、到位率、开工率。
扶持壮大骨干企业。以“十一五”时期实施“4个10”工程为契机,继续按照“壮大一批、组大一批、靠大一批”的思路,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重点支持楚源、吉象、万向、裕丰、致源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坚持“四大家”领导和市直部门联系企业和重点项目制度,帮助及时协调解决问题,科学指导企业发展,确保今年规模企业达到60家以上,初步建立起较为合理的梯级企业结构雏形。加快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步伐,重点抓好楚源集团新建热电联产及新增3万吨染料助剂,吉象公司MD中密度纤维板设备改造,银丰公司新增5万锭纺纱线,裕丰公司新上气流纺、环锭纺生产线,华源公司新上大循环高绒地毯,万向公司汽配件系列扩能改造等项目的实施与跟踪督办,促成项目早日投产见效。树立品牌兴市、名牌兴企的观念,争取葵茵地毯、绣林玉液、压电石英晶体材料、扬子江水泵、粉末冶金软磁材料等产品尽快创立省级著名商标。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引导改制后的企业进行二次创业,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民营企业体制、科技、管理创新,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在土地征用、企业融资、技改贴息、税费负担上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倡导创业光荣、当纳税人光荣、当企业家光荣的观念,引导机关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工作,领办和创办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倍加爱护企业家的创业热情,充分理解和尊重企业家的劳动和创造,真正为企业搭高台,让企业家坐前排,促进他们做大做强。
加大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规模化、工业园区化的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办好石首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城投公司投融资职能,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的信贷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强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按照“大中型项目进入市工业园区、中小型项目进入东升和新厂工业园”的思路,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入园区发展,促进相关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扎堆、集约化发展。今年,要重点抓好万向工业园后续工程、金利丰一期纺织项目、精密铸造、四大家鱼深加工、单体液压支柱、工业用泵及银丰公司扩能改造等项目建设。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约效益,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的“块状”经济,真正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经济发展的龙头。
(三)以加快天鹅洲旅游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超常规发展旅游业。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植。今年,要抓住天鹅洲生态旅游区被“2005年中国旅游营销年会”认定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机遇,打好麋鹿牌,不断完善多元化的旅游投入机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家项目资金,加快开发区至麋鹿、白鳍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堤面水泥路面工程、麋鹿观赏苑、暸望台及餐饮、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出江中观豚、水上泛舟等游乐项目,加快麋鹿血酒、银鱼等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积极推进旅游促销。同时,大力发展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和桃花山山水风景旅游,力争今年全市三大旅游区发展有一个新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鄂南湘北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努力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商业流通网络。培育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和各类商品市场,建立健全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体系。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带动石首经济发展。
积极拓展新型产业。进一步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和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家政、维修、保安、环卫、护理等各类服务,开展就业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完善社区服务组织网络,建立社区服务信息网和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产业化。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动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各类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中介组织自律,加快中介服务业的开放步伐,基本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
(四)以构建公共财政体制为重点,扎实抓好财税金融工作。
加强财源建设,培植新兴财源和后续财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该收的税费及时足额征收入库,实现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规范财政行为,确保法定支出,增加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确保财政收支平衡。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稳步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强化非税收入收支管理,逐步推行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同时,进一步巩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市创建成果,继续深入开展信用环境治理活动,大力营造政府诚信、社会守信的金融信用环境。支持银行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加大对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高新技术推广的信贷支持,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支持,增加新增贷款额度,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
(五)以关心弱势群体生产生活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扶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5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300人。进一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今年新增扩面1.2万人。强化社保费征收,确保基本养老金和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尽快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避基金风险。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临时救济为补充、社会互助和优惠政策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工作体系,保证城市低保、农村特困救助、城乡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
(六)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进一步巩固省级文明城、省级卫生城、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坚持高标准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高效益管理城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城东新区7.5平方公里控制性祥规编制,抓紧编制乡镇所在地、重点集镇、中心村庄规划。继续按照“配套第一、拓展第二”的指导思想,重点抓好中心城区东方大道翻修、解放东路机动车道、廖家渊路、建宁大道等主干道配套建设。深入开展“园林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创建活动,抓好沿江、沿湖、沿山绿化林带建设,真正使石首绿起来、美起来、亮起来。加快培育一批有较强带动力的城镇群,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土地、市政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改革,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鼓励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城镇集中。全面落实《城市管理规定》,坚持完善以科局包街为依托,以“门前三包”为重点,以专业化、市场化管理为发展方向的城市管理体制。切实抓好城区进出口、支街小巷、市场道口脏、乱、差和摊点出店占道、车辆乱停乱靠的专项整治,促进市容市貌的进一步好转。大力推进城市资本营运,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千方百计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努力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
(七)以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推进和谐石首建设。
高度重视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把培养、吸收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积极实施人才开发工程。认真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工作,加大科技成果和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建设50个星火富民示范村。积极开展与长江大学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校地合作,全面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突出教育先导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中小学校危房改造,继续实施高中扩建,加快现代化教育工程建设。在巩固和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操作型、技能型紧缺人才。
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协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抓好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积极构建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加强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的办法,加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场馆建设,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认真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纵深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切实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落实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坚持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优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薄弱环节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认真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全力推进清洁生产,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环境监管,大力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全面推行落实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做好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以“平安石首”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经济犯罪和恶势力,取缔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加强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维护社会公正公平,重点解决好征地补偿、城镇拆迁、企业改制、违法排污、项目建设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教育和医疗领域乱收费等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抓好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水上交通、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八)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着力办好10件实事。
为民办实事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今年市政府将着力办好10件实事:①按人平200元标准,列资100万元对5000名农村特困人员开展定期救助。②实施“双百”安居工程:按户平5000元补助标准,投资50万元改造100户农村特困户危房;从减免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建设成本,解决100户城镇困难群众住房问题。③继续实施农村“三通”工程:按每公里补助10万元标准,投资1500万元建成150公里通村公路;综合投资300万元,解决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投资600万元,开通50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万户。④启动投资1100万元的团山河大桥建设。⑤争取国家投资,启动投资2000万元的大港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⑥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6万亩基本农田整理示范工程,年内建成高产粮田2万亩。⑦投资4000万元扩建笔架山市场,新增面积2.6万平方米。⑧投资近1亿元完成公安—石首220KV双回线路工程、220KV笔架山变电站主变增容改造和110KV调关变电站等三大电力工程建设。⑨投资600万元全面改造东方大道西端2.4公里大道。⑩投资8000万元建成“香港城”城市中心商业广场。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关键是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是永恒的主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坚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主题和“六个必须”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工作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
提高效能,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搞好经济调节、社会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推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加快政企、政事分开,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交给企业和市场,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大力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搞好人员分流。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和综合招投标中心建设,加大对经济发展投诉案件的查处力度,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社会公示、市民听证和民主讨论等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政府上网工程,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和行风政风建设,全面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忠于职守、勤政廉政、群众满意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改进作风,狠抓落实。把狠抓工作落实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分解任务,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始终坚持勤政为民,常怀为民之心,多行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各位代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肩负着新的使命,继往开来,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石首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夙兴夜寐的进取意识、勇克难关的拼搏精神,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