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机构设置 人大时讯 决议决定 监督工作 人事任免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法律法规 自身建设
当前位置: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市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市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要闻 更多>>
· 石首市人大工作座谈会暨代...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视察调研...
· 石首市领导调研“清渠洁岸...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全市...
· 石首市领导巡查胭脂湖 助...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
专题报道 更多>>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展“人...
· 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贯彻...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人大大...
· 余剑率市科经局招商引资工...
· 王敏参加人大代表小组活动...
· 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关于开展...
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  
石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6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石首人大 , 阅读43879次, 编辑日期:2006年3月16日打印】【关闭窗口

 

——200629日在石首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石首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陈友新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石首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6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锐意创新,扎实工作,克服了中央宏观调控的不利因素影响,战胜了禽流感疫情,各项改革稳定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计划。

(一)经济结构日趋优化,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全市始终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贯穿经济工作的主线,坚持“工业兴市”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壮大三大产业群体建设,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持续增强。2005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1亿元,比2004年实际完成数56.9亿元增长8.8%。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845.736.3,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增长19.5%;销售收入39.4亿元,增长30.7%;上交税金1.4亿元,增长8.1%。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楚源、吉象、万向三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76亿元、利税3.0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8.0%90.2%。其中:楚源集团实现销售25.3亿元、利税2.08亿元、出口创汇720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6.4%21.7%9.3%。主导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扩大原有染料、汽车零部件、中密度纤维板、石英晶体元器件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高附加值产品批量的同时,新开发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2004年楚源开发的对位脂、H酸产量已达全球总量的40%,活性染料产销总量已居亚州第一。2005年鑫源公司开发的氨基酸、万向公司开发的微型车、轿车刮水器总成、裕丰公司开发的低支纱等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改投入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重点技改投资项目12个,总投资3.8亿元,开发新产品80个。含芳酒业扩大生产基地、楚源对位脂、H酸、活性染料、鑫慧15万吨磷肥、15万吨硫酸、3000吨氧化铁红以及万向的微电机、制动阀扩能改造等项目先后完成并投入生产。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现价农业总产值2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67%。粮食生产进一步稳定,粮食产量25.18万吨,增长6.9%;棉花总产1.55万吨,增长10.9%;水产品产量5.4万吨,增长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新增各类产业化组织20个,通过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荆州市级9家。龙头企业拥有总资产达9亿元、销售收入14.5亿元,直接纳税8250万元,网络8.5万农户,带动种养面积143万亩(含市外)。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以“三补一免”为核心的一系列扶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市减农业税及附加2607万元,发放粮食直补483万元、水稻粮种补贴487万、农机具补贴40万元。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基本完成,顺利通过荆州市验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加强了农民工转移培训,系统培训农民工5000人,共组织输转劳务人员1万余人,直接收入1.3亿元。农民收入稳中有增。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83元,增长2.6%。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增加值22亿元,增长8%。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2亿元,增长10.4%。超级市场、物流配送、农产品批发等新型业态逐步取代传统商业经营模式。以天鹅洲、桃花山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旅游业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重点工程进展顺利。

全市各地、各部门以项目为经济发展的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7%。其中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额的7.5%41.5%51%。第二、三产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在第二产业中化学工业完成2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17.4%。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2005年共争取国家、省无偿资金100万以上的重大项目23个,无偿资金累计1.2亿元。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相继动工或完成了32公里通乡公路、184公里通村公路、工业综合码头一期工程建设、城网改造、76个行政村通有线电视、高中学校扩建增容、南口东汊河防洪安全转移通道桥等工程。

(三)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外贸出口稳步增长。

工业企业和粮食、棉花、供销等商贸企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截止2005年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0%以上,转移职工身份2.8万多人。农村税费改革逐步深入,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签约项目115个,其中工业项目67个,1000万以上项目14个,签约总资金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395万元。楚源集团与土耳其斯太斯公司共同投资2000万美元生产高档染料助剂,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增销售收入4亿元。东升裕丰公司引进台湾颖盛集团共同合资达1.4亿元新上纺纱、织布、印染、制衣项目。高新技术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金平工业园完成了7.24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一期2.3平方公里详细规划。外贸出口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外贸出口7350万美元,增长4.4%。其中楚源完成出口创汇7209万美元,同比增长 9.3%,占总额的98.1%。

(四)财税金融运行平稳。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8亿元,其中工商税收18267万元,分别增长1.1%18.2%。金融运行平稳健康。各行贷款加大了对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支持。贷款余额14亿元,存款余额39亿元。保险市场稳中有升。财产险保费收入完成1200万元,增长10%;人寿险保费收入完成3200万元,增长12%。

(五)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市场物价保持平稳。

2005年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较快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0.4%,以旅游、娱乐、餐饮为主要特征的假日经济有力拉动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向住宅、通讯等高层次方向发展。全市消费品价格总水平保持平稳,只有燃料类涨幅较大,粮食及其产品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为100,与上年基本持平。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以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不断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科技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7.6亿元。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共争取义务教育阶段9245个“两免一补”名额,全年为贫困生减免学杂费和书本费300多万元,确保了没有1名学生因贫失学,切实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多彩纷呈,“农民卡拉OK”、“元旦、春节联欢会”、“消夏文化节”等活动相得益彰,充实了文化内涵。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821张、医生69.6人,加大了乡村卫生院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80%。人口质量明显改善,全市继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3.0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9.48%,人口性别比104.58100。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6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加大了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新增参保人数14021人,征收社会保险基金6558万元,发放社保基金6750万元。社会救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增低保对象6841579人,发放低保资金71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5元,增长9.9%。

总的来看,2005年我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企业发展不平衡。除楚源、吉象、万象外,第二梯级企业偏少,没有形成合理梯级企业结构。新的增长点不多,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纵深推进不够。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交通“瓶颈”制约日趋明显,城镇化水平不高。四是由于发展不够,部分弱势群众生活困难,下岗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着力解决。

二、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建议

(一)指导思想及预期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努力提升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水平,统筹“三个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把我市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2、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地方生产总值67亿元,增长10%左右,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11.5亿元、31.5亿元、24亿元,分别增长5%13.2%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5亿元,增长15%以上。城镇登记业失率控制在4.4%以内,新增就业岗位8500个。财政收入超过3亿元,增长9%左右,其中工商税收2.2亿元,增长2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增长1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亿元,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增长4%左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160元,增长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99%以上。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建议。

2006年国家在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全面启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逐步增加对中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对我市经济发展既有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为实现上述目标,针对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我们重点提出以下建议。

1、以推进“工业兴市”战略为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一是启动实施“510”工程。通过产业指导和市场开拓以及资本重组,不断配置市场主体,骨干企业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扩张规模和提升实力,走集团化和外向型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中小企业立足于靠大、靠强,通过与市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挤进他们的发展板块,力争2006年使全市规模企业达到60家。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步伐,力争2006年工业投入达5亿元,分别是楚源集团新建热电联产项目1亿元,华丽公司8000H酸、毛绒活性染料项目1.7亿元,银丰公司新建5万锭棉纺项目1.6亿元,吉象公司MD中密度纤维板设备改造1800万元,万向公司汽配件扩能项目2500万元,华源地毯新上大循环高绒地毯1200万元等。三是加快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支持“楚源”牌活性染料、“葵茵”牌地毯、“绣林玉液”酒、“晶鑫”牌压电石英晶体材料、“扬子江”牌水泵、“青云”牌粉末冶金软磁材料等产品争创湖北省著名商标。四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培植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确保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开发新产品50个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年开发新产品和新上项目的产销所占的比例提高2-3个百分点。五是进一步加快金平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管理体制,积极引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入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扎堆、集约化发展。

2、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二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吉象、五湖、恒欣米业、星兴油脂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双赢”。三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将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争取农村基础设施投入2.9亿元。其中争取水利基本建设1.6亿元,分别是洞庭湖四河堤防加固工程763万元,长江支民围堤加固300万元,小河张智垸平垸行洪巩固工程479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864万元,四湖流域小河段、荆南四河焦山河段水利血防项目2680万元,吕家湾水库整治381万元,保丰河流域水土保持320万元,泵站更新改造2000万元。争取农村公共事业投入1.3亿元,分别是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4000万元、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00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2000万元、农田基本整理3800万元等。四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组织好农民工输出、管理,维护外出农民各项权益。

3、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加大对外开放水平。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及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申报国债贴息、技术创新、社会发展、交通能源、生态环境等政策性项目。充分利用我市优势资源、优秀企业、优势项目、优质产品、优良资产,策划包装一批能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大项目,有针对性的引进境内外大公司、大财团合资合作,力争2006年招商引资达8亿元。坚持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的战略,培养和造就一批外贸骨干企业,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化工产品出口为基础,加快农产品、水产品等地方特色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力争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

4、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增长。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13亿元,增长13%。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规划实施在建、新建重点项目46项,总投资11亿元,主要有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业综合码头、团山河大桥、天鹅洲旅游及一批重点工业和农业项目。二是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做好石首双回路电源工程、长江大桥、荆岳铁路、江南一级公路立项前期准备工作,主动衔接国家、省发改委,争取纳入规划。

5、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重视节约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大重大疾病预防和控制,增加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坚持以发展促就业,不断拓展就业空间,落实就业政策,加快劳动力资源市场建设,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制度。加快社区建设,健全社区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杜绝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各位代表,2006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启动年。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市委的周围,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面落实本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石首市人大常委会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13007041号
地址:石首市绣林大道42号 电话:0716-7299630

鄂公网安备 42108102000031号